波动理论和道氏理论在玩新基金排名上的区别
有人说陶氏理论告诉人们大海是什么,而波浪理论指导人们如何在海上冲浪。这句话总结了波动理论和道氏理论的关系。波动论中有很多陶氏理论的痕迹,使得陶氏理论更加具体和数字化。根据查尔斯·道的说法,市场的主要趋势是一种广泛而包罗万象的趋势,这种趋势被波动或二次反应和反弹所打断。
小规模的市场波动是波浪上的涟漪。除非后者能形成一条线(定义为至少三周在5%价格波动范围内的库存结构),否则通常是微不足道的。陶氏理论大师威廉·彼得·汉密尔顿、罗伯特·雷亚、理查德·罗素和乔治·希弗进一步发展了陶氏理论,但从未改变其基本原理。
波动理论和道氏理论的区别
正如查尔斯·道曾经注意到的那样,航标可以随着海水的波动被冲到海滩上,以指示潮汐的方向,这与价格如何随着图表移动是完全一样的。陶氏理论从经验中得出的基本原理是,由于两个平均指数都是同一个海洋的一部分,所以一个平均指数的潮汐作用应该与另一个指数协调才能可靠。
因此,从一个仅由一个平均指数形成的趋势到一个新的价格峰值的运动是一个新的高点或新的低点,被认为缺乏其他平均指数的确认。艾略特的波动理论与陶氏理论有一个共同点:如果陶氏理论对趋势给出了完美的解释,那么波动理论定量分析趋势,对市场进行非常详细的描述。
波动理论提出了一套相关的市场分析理论,提炼出市场的13种形态或波动模式。在上涨驱动波期间,市场应该是一个广泛健康的市场,其他平均指数也证实了这种活动。
不同平均指数之间的偏差,或缺乏确认,更有可能出现在调整波和结束波的过程中。该理论的追随者还发现了一轮市场上涨过程中的三个心理阶段。波动理论验证了大部分道氏理论,但道氏理论没有验证波动理论,因为艾略特的波动作用概念是有数学基础的,只需要判断一个市场平均指数,按照特定的结构发展即可。但两种方法都是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在理论和实践上相辅相成。3.波浪理论中考虑的因素波浪理论主要考虑三个因素:
(1)股票价格趋势的形式;(2)股价走势图中各高点和低点的相对位置,即比例关系;(3)完成某个表格所需要的时间长度。
这三个要素中,股价的形式是最重要的,它是波浪理论的基础,是波浪的形状和结构。搞清楚比例关系,就可以通过衡量波与波之间的比例来确定股价的回撤点和未来可能的位置。时间可以验证是否形成了某种波形,波形的完成时间也可以验证波形和比率,而波与波之间的振幅比和时间比大多符合黄金分割比。
以上三个方面可以简单概括为:形式、比例、时间。这三个方面在波动理论中首先要考虑。其中,形式最重要。
波动理论与道氏理论的区别——形状与波动理论的关系
形式与波动理论的关系形式的发展离不开波动理论。任何主力开仓都会留下痕迹,因为大部分主力都想在底部大量买入,所以底部往往会出现反复震荡,拉高,打压趋势。根据经验,可以找到很多经典的形式,比如W底、头肩底、三重底等等。但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他们会简单地根据自己的形态来判断,不了解自己形成的原理,自然不知道如何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在实战过程中,形态的发展和波动理论的运作是密不可分的。5波上升3波调整的过程就是形成各种形态的过程,如头肩底、W底。下面我们来看看一些典型表格的分析过程,以便更好的在实战中应用。
比如我们知道头肩底的形成过程是这样的:股价下跌会有明显的波动,而且大部分会有五波下跌,所以头肩底左肩是四波下跌反弹形成的。
股价反弹后,第五波继续下跌。如果第五波创出新低,最终被确认为最低点,然后开始新一轮的上涨,那么右肩就是在第一波股价上涨后的第二波回调后形成的。就这样,股价跌了4波,5波,涨了1波,2波,形成头肩见底。当然,真正的头肩底需要确认。当上升的3波成功超过左右肩的连接时,头和肩底就彻底了。很多投资者就是根据这个判断来选择买入点的。
所以了解了形成过程之后,自然对头肩有了更深的认识。路肩由下降波的最低端和上升波的开始端形成。原来头和肩是落波结束,上升波开始形成的。这样就可以很清楚的把波动理论的知识和一般形式的判断结合起来,不会机械死板的套用一般形式的理论来判断。比如一个形状和头肩底部很像,但是前期没有明显的5波下跌,这个时候就要小心了,很可能是下跌的接力,而不是真正的底部。要注意的是,这可能不是最低端,可能只是下跌中断,未来可能不会出现真正的底端。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明白了,要研究形式,就要研究波动理论,通过研究波动理论,就可以充分理解经典形式。长期研究自然会形成明显的节奏感,准确的节奏是快乐投资的前提。对形式了解越透彻,就越能更好的把握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