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吉利摩托车年产量和销量达到20万辆,出口到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李书福在浙江台州临海市东部征地800亩建厂。
外界以为他要扩大摩托车产能,但第二年工厂正式建成时,李书福给了大家一个“惊喜”,宣布要“砸”1亿辆车。
消息一出,外界质疑,嘲笑,媒体,银行,行业,甚至汽车零部件厂商都不相信。
先不说当时的私企还没有取得生产汽车的资质,一个亿的投资比起造汽车来说实在是太差了。上海大众当年投入桑塔纳投产的资金超过10亿。
但在李书福看来,一辆车不过是四个轮子,几个沙发,一个铁壳。一个亿足够了。至于资质,也可以借。
于是,半路出家的业余爱好者开始了自己的造车之旅,而外界则给了他一个略带贬义的称号“汽车狂人”。
其实李书福的“疯癫”不只是在车上。从他创业的“老炮”来看,一事无成。他这辈子六次改行,每次都是传奇。
一个
李书福的经商天赋早在小学就已经表现出来了。他从小就天赋异禀,聪明伶俐,不需要读多少书就能在学校名列前茅。
因为他不需要那么多时间学习,所以他有更多的空闲时间。如何利用它,他跑去为生产队放牛。他不仅可以轻松弥补一个学期20美分一本书的成本,而且还剩下很多零花钱。
这是李书福第一次接触商业,但他也“一见钟情”。从那以后,他爱上了放牛,但他并不那么热衷于学习。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对于刚刚进入高中的李书福来说,他不明白这次见面的意义,但他发现了一个变化,身边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
事情发生在那一年,父亲让朋友从国外买了一台便携式相机,李书福一拿到就喜欢上了,每天和同学邻居拍照,玩得很开心。
但是很快他发现胶片和照片冲洗是一笔很大的开销。如何拿回这笔钱,李书福想到了在街上给别人拍照。
于是,15岁的李书福每天放学后骑着父亲的自行车穿梭在台州的每一条街道,问大家要不要拍照。
结果一年算下来,我赚了几百块。那时候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是一笔巨款,何况一个少年。
尝到甜头的李书福迫不及待地要求父亲退学。他的固执一上来,父亲就忍不住了。另外,他确实挣钱了,不得不同意。于是,照相馆成了李书福第一次真正的创业。
当时的照相馆还是一个特殊行业,需要公安局审批,颁发专门的营业执照。李书福没有执照。虽然受过惩罚和教育,但他开了两年多,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2
1981年,李书福的电视机坏了,无法修理。只能卖给回收的旧电器。他感到好奇,随口问道:
“这台电视坏了。拿回去有什么用?”
回收人也很真实:
“里面有些东西可以卖完。”
这个不经意的问答,其实成了李书福的第二个出发点。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李书福发现废旧电器中存在着包括金、银、铜在内的贵重金属,回收废旧电器的人通过提取这些金属赚钱,利润比开照相馆要丰厚得多。
知道了生意的门道,李书福立刻关闭了照相馆,开始在自己家里研究废旧电器的贵金属提炼技术。
不得不佩服,高中没毕业的李书福,居然靠自己的思维化废为宝,经济效益立马凸显出来。甚至很多回收旧电器的人来找他学习技术。
李书福也很大方。只要会说话,他都愿意双手互教。但是他忽略了一个商业常识,教训了徒弟,饿死了,很快就出现了大量的竞争对手。
随着竞争对手越来越多,废旧电器回收价格开始上涨,利润越来越薄。李书福别无选择,只能寻找新的行业机会。
三
1985年,张瑞敏拿起锤子砸了76台有质量问题的冰箱,开启了海尔的黄金时代。在海尔的带领下,国产冰箱也开始崛起,荣盛、美菱等国产产品迅速进入普通百姓家庭。
李书福看着家里的冰箱,又冒出了一个创业的想法。冰箱总是需要配件。为什么不自己建厂,把之前的积累拿出来,在街上租个车间,开始研究试制?
仍然需要批准生产冰箱附件。台州黄岩县工业办公室主任李书福在四处走动的时候,找到他寻求合作,给乡镇企业发放了配额,并提供了一栋厂房。
于是,黄岩石渠冰箱配件厂诞生了,但这个合资企业也为李书福的离职埋下了一个黑暗的地雷。当然,这是后话。
有了牌照,李书福放开手脚买设备,招工人,很快成为国内知名的冰箱蒸发器、冷凝器、过滤器制造商。当时,远东阿里斯顿、美菱、扬子、西冷、华日等国内知名冰箱品牌都是他的客户。
而且随着规模的不断壮大,李书福将配件厂升级为冰箱冰柜代工厂,青岛澳柯玛冰柜由李书福的工厂生产。
到80年代末,冰箱配件厂已经发展成为当时台州最大的民营企业,那一刻,股东的分歧就产生了。最终纠纷的结果是,李书福退出冰箱厂,乡政府完全接管。
工厂没了之后,李书福开始反思自己这几年的创业历程。他觉得自己读书少了,限制了自己的思维模式,于是放下一切,跑去上大学。
四
1992年,改革开放带来了另一个春风,李书福躁动的心再次被唤醒,离开校园,开始了他的第四次创业。
在90年代初的中国,房地产呈上升趋势,普通人买房子都要装修。李书福的一项调查发现,进口装饰材料极其昂贵,但国内能生产装饰材料的企业却很少,这成为李书福的一个切入点。
原来的冰箱厂已经不在当年了,有的工厂闲置着。李书福找到乡政府,租回了一些工厂。装修后开始研究生产装修材料。
他已经第四次创业了,李书福希望这次能大赚一笔,于是“吉利”品牌诞生了。
李书福的装饰材料因其优良的品质和低廉的价格,很快打开了市场,不仅在国内使用,还出口到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但是中国人的学习能力太强,李书福在这里又发展出新的成就。同样的材料用不了多久就会上市。在那个知识产权制度不完善的时代,李书福只能是看不起。
然而,时代终究还是眷顾努力的人。就在李书福担心装修材料被抄袭的时候,中国的摩托车时代悄然而至。
重庆力帆、宗申先后开发了国产摩托车发动机,大大降低了国内摩托车企业的门槛。各种摩托车厂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李书福成为其中一员。
事实上,当时大多数摩托车制造商主要是组装。只要有流水线,配件从各种配件厂家买,摩托车都可以生产。李书福从事冰箱配件工作,生产冰箱冰柜,这是他的专长。
没有牌照,李书福买了一个国有摩托车厂。没有技术,就和当时领先的摩托车重庆嘉陵合作。1994年,“嘉吉”摩托车诞生,不到一年,就成为中国领先的摩托车之一。
看到摩托车进展这么顺利,李书福把注意力转向了不是私企造的车,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的故事。
五
造一辆车,门槛比摩托车高很多。李书福之所以被外界称为“狂车”,源于他对“车=轮 沙发 铁皮”的豪言壮语,根本不涉及发动机、底盘、变速箱三大部分。
但事实上,制造摩托车的李灿·舒夫怎么会不知道呢?那个笑话不过是他对外界疑惑的不屑和对自己造车决心的表达。
当时李书福是那么的坚定,还没来得及忘记汽车的性格,就建起了汽车工业园,从“骄傲”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来。
然而,即使他充满了骄傲,他仍然要一顿一顿地吃饭。李书福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制作资质的问题。如何解决,他采用了摩托车生产的老套路。
1997年,四川一家汽车制造企业濒临破产。李书福马上买了他的小巴和面包车的出生证明,改成了四川吉利波音汽车制造公司。
但是,李书福低估了造车的难度。1998年,当第一批100辆“吉利郝晴”两厢车下线时,李书福惊呆了。
从外观上可以发现,门的厚度是不一样的。测试后,大灯和车门都在漏水。一气之下,李书福让工人去找压路机,都被压扁重修了。
想一想,有点类似张瑞敏砸冰箱的英气。但是汽车的成本比不上冰箱,李书福第一次尝试就亏了几千万。
然而,就是这毁了的100辆车,成了吉利江湖的名字。1999年,第二批吉利骄傲下线,价格不到3万元,刚从李霞嘴里抢了一块肉,一年卖了2000辆车。
2001年,吉利获得指定汽车生产基地资格,先后推出吉利的“美日”系列和“男女通用”系列。低价成为李书福取胜的法宝,一路成为中国第七大汽车品牌。
2007年,吉利开始转型,骄傲地将美、日、中性转型为Vision、King Kong、Freedom Ship,推出多品牌战略。全球鹰、帝豪、英格兰丰富了吉利的品牌阵营。
2010年收购欧洲知名品牌沃尔沃,标志着吉利正式进入全球汽车品牌行列。
之后大家都知道吉利成了国产车之王。数据显示,2020年吉利汽车销量132万辆,连续四年位居国内乘用车第一。
在福布斯实时富豪榜上,李书福是中国汽车业首富,身价1500亿元。人们不再叫他“汽车狂人”,取而代之的是他的名字“汽车狂人”。
李书福曾经许下的“让吉利的车跑遍世界”的梦想实现了,并出口到海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书写了中国汽车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