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国工程院院士,图片来源:各位实习记者张照片
近日,国家商报记者从第三届中国医药创新投资大会获悉,随着AI在医疗卫生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胃镜胶囊机器人已经投入使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表示,我国早期胃癌检出率不足15%,胃癌防治形势严峻。胶囊机器人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胃癌的及时准确检测。那么借助AI,对内窥镜做了哪些改进?目前“AI+医疗”的临床价值如何?国内内窥镜行业现状如何?围绕上述问题,国家商报记者(以下简称)采访了李院士。临床价值取决于循证研究数据
NBD:你开发的“韩安磁性胶囊胃镜”机器人如何使用AI技术?未来会如何与AI进一步融合?
李:首先,这种胶囊胃镜采用遥控技术,就像无人驾驶一样。患者吃下这个胶囊后,胶囊应该能够确定患者体内的检查路径,并且能够看清待检查的每一个部位。人体内的图像采集后,我们导出数据,精度达到毫米级。这主要是用AI减少人工,提高准确率。
说到未来“AI+医疗”的联合应用,我们当然希望更多功能机器人出现。胶囊机器人进入人体后,不仅可以检查,还可以进行息肉切除等治疗,这是一个相对长期的目标。未来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时代,也是医疗机器人发挥更大作用的时代。我们将来会做更多的系列研究。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加深机器的学习能力,培养好人工智能。
NBD:目前,“人工智能+医疗”在概念上非常流行,但进入临床阶段的医疗机器人非常有限。如何看待「AI+医疗」的临床价值应该提高?
李:你说的“临床价值”很重要。事实上,大多数医疗机器人还没有进入临床阶段。我们评判一个医疗机器人的标准是研究数据,医疗器械的创新崇尚严谨的学术精神,所以医疗器械的临床价值必须建立在完整的临床研究数据的基础上。以“韩安磁控胶囊胃镜”为例,从理论模块研究到动物实验,再从体外实验到临床研究,我们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将其应用到临床实践中。这一结果是许多科学家和临床医生通过数据收集和比较得出的。所以我认为任何医疗器械临床价值的提升都只能建立在时间的积累和研究数据的确认上。
NBD:根据你的观察,目前国内内窥镜行业的市场规模有多大?内窥镜在国内的研究和应用达到了什么水平?
李:你的问题很关键。目前,癌症是国家健康的第一杀手。我国近14亿人口中有近500万癌症患者,其中40%患有消化道癌症,包括食管癌、胃癌和结肠癌。我国消化道癌症死亡率每年接近100万。目前,消化道肿瘤最好的检查方法是内镜检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内镜的配置还远远不够。我们有相关的统计数据。目前国内能做内窥镜的医院不到一万家。这些医院每年完成3000多万病人的检查,但我们应该完成的病例数是8000万到1亿。所以,虽然我国医院的内镜开放数量是世界上最高的,但是相对于人口基数,我们的配置水平还是和日本、美国等国家相差甚远。
此外,在研究和应用方面,内窥镜行业的核心技术在世界范围内日新月异。世界上起步较早的大型企业在产品线、创新能力和营销渠道上形成了明显的优势。但我国内镜诊疗设备制造商起步较晚,发展较快,但在产品线完整度、研发能力、人才储备等方面与全球行业领先企业仍有较大差距,难以在高端市场与前者竞争。
价格问题可能成为推广的难点
NBD:胶囊胃镜研发投入大,价格远高于传统胃镜。这会影响胶囊胃镜的普及吗?你认为目前有哪些解决方案?
李:价格问题确实是胶囊胃镜推广的难点。目前也在做相关工作。首先,我们正在研究医疗保险在国家卫生管理中的未来作用。以前大家对医保的理解更多的是治疗费用的报销。然而,事实上,医疗保险最重要的使命是改善人民的健康。除了治疗,预防也是健康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的这项技术也是为了医保而努力;第二,需要连接大量的社会商业保险机制;第三,因为目前内窥镜的终端价格是医院定的,大家要共同努力,让价格更贴近百姓。
NBD:你认为胶囊胃镜能在多大程度上促进消化道肿瘤的筛查和预防?你提出了“消灭胃肠癌”。你有什么具体措施?
李:其实今年我当选政协委员的时候,就起草了《全国消化道肿瘤筛查、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案》。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强调预防和筛查的重要性。我国消化道肿瘤85%属于晚期,说明我国消化道肿瘤早期诊断率极低,许多消化道肿瘤仅发现于中晚期,死亡率高。第一,传统胃镜很痛苦,很多人不愿意在早期做。二是内窥镜配置不足,不能满足患者的检查需求。因此,胶囊胃镜本身是预防和治疗消化道肿瘤的重要解决方案。
另外,日韩也是消化道疾病大国。但全面实施胃镜筛查后,早期消化道肿瘤的确诊率已达到70%以上,而我国目前还不到15%。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国家消化道恶性肿瘤防控体系,制定有效的消化道肿瘤筛查标准,开发合适的技术并尽快推广。此外,应提高公众对胃肠癌筛查的知晓率和依从性,推广胃肠癌早期诊断和治疗策略。